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,要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,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。近年來,省委、省政府聚焦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,積極探索“文化惠民+”融合賦能路徑,堅持面向基層、服務群眾,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基本文化權益問題,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,城鄉全覆蓋的文化惠民設施網絡基本建成,文化惠民產品和服務日益豐富,基層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顯著提升。
省委高度重視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,年初將此課題列入省政協年度協商計劃。10月10日上午,省政協召開“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”月度專題協商會,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建設、文化惠民的重要論述,貫徹落實省第十二次黨代會關于建設文化強省的工作部署,研究分析問題短板,提出意見建議,助推相關政策落實落地。
會前,省政協辦公廳、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組織各民主黨派、市州縣政協、大專院校、科研院所采取多種方式,開展調查研究,聽取有關部門情況介紹,組織網絡問卷調查,撰寫提交54篇調研報告,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見。
會上,省委宣傳部、省文聯、省作協、省財政廳、省文旅廳、省廣電局、省體育局等部門書面通報相關情況。省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主任王斌武作主題發言。省政協委員惠小勇,省政協委員王丹青代表民建省委會,省政協委員劉藝新,省政協委員上官莉娜代表九三學社省委會,省政協常委冀少峰,省政協委員黃國斌,省社科院副院長鄧為,省政協委員余丹,省政協委員郭鵬代表民盟省委會,省政協委員程丞作協商發言。省政協委員蔡國斌、楊娟現場提問,與省委宣傳部、省文旅廳相關負責人互動交流。省政府副秘書長周勇聽取發言并作回應。
擺放在會場外的文化惠民展臺
堅持統籌規劃,加強文化品牌打造
委員們建議,要全方位打造“極目楚天·鐘情湖北”文旅總品牌,策劃組織系列宣傳活動,發布專題宣傳片,高層次、多維度展示湖北人文地理和文旅資源;運用“互聯網+”思維,高頻次、多渠道推廣推介湖北。
委員們提出,要打造湖北長江文化品牌,高規格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湖北段,布局、打造一批長江主題展示區域,爭創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示范區,爭取長江國家博物館落地武漢;規劃世界性文旅品牌,高起點建設湖北長江國際黃金文化旅游帶,以長江三峽為軸心打造“一江兩山”(長江、武當山、神農架)、“兩壩一峽”(三峽大壩、葛洲壩、西陵峽),打造湖北沿江生態經濟和文化廊道;高層次舉辦“長江文明與世界大河文明對話論壇”,舉起“長江文明”大旗。
要高度重視打造地方子品牌。委員們說,應立足地域文化特色,構建“一縣一品”或“一縣多品”的文旅新格局;構建品牌授權使用、市場化運作和宣傳架構,建立規范有序的管理機制、評價機制、推廣機制;穩步做好文創、演藝等品牌培育工作,精選各市州精品公共文化產品節目,組織專題化、系列化展演活動。
推進文旅融合,加大文化資源傳承保護利用
委員們提出,要深化文化遺存、遺址保護開發,籌建楚國博物館、楚簡博物館,完整呈現楚國文化文脈和精髓;在省級層面推進石家河、屈家嶺古遺址公園建設,高標準打造宜昌“屈原故里端午文化節”和黃岡“東坡文化節”。
圍繞活化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,委員們建議,要籌建湖北省非遺博物館、湖北省戲曲博物館,強力打造武漢“戲碼頭”中華戲曲藝術節;組織非遺“六進”,打造“非遺+創意”傳播模式。在武漢吉慶街、戶部巷等文化老街,打造“實景式非遺商業街區”。
就強化書畫資源整合利用,委員們建議,要集中力量培育打造“長江畫派”,定期舉辦“長江畫派”展;通過館校合作教育、“美育+文旅研學”項目、跨界合作公教活動等多種方式,推動荊楚特色書畫進基層、進社區、進學校、進企業。
創新業態模式,引領公共文化消費
委員們希望,積極組織開展文藝精品創作,打造更多承載中華文化、展現荊風楚韻的代表性文藝精品;結合荊楚大地近年脫貧攻堅、鄉村振興、抗擊疫情、先行區建設等重大實踐,創作一批宣揚偉大抗疫精神、記錄脫貧攻堅偉業、反映荊楚時代氣息的精品。
委員們聚焦引爆特色文化消費點提出,要打造“襄陽唐城景區”等高質量文旅品牌;整合江灘公園、武漢科技館、江漢關博物館、晴川閣和武漢革命博物館等景區,以長江為主軸打造世界級江漢朝宗核心景觀區;創新“演藝+”旅游產品,推出“演藝+老字號+餐飲+商業”模式,展現湖北獨特魅力。
就培育新消費業態,委員們說,要探索傳統文化現代表達方式,通過線上線下互動,搭建文化消費新場景、新模式,推動消費創新升級。如在黃鶴樓景區再現國產動畫《長安三萬里》場景;運用“5G+AI”技術,在“湖北文旅公服云”等APP中推出聯動產品“千古江山”,用動畫形式傳達詩的內涵。
圍繞開發文化創意產品,委員們建議,統籌推進博物館發展與文創產業深度融合,設計創作通用標識,把長江文化、荊楚文化、大漆文化、青銅文化等元素融匯貫通,自主設計研發系列文創產品,吸引讀者體驗、消費。
強化科技賦能,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
公共文化服務數智化是未來的發展方向。要加快發展文化新技術,突出類人視覺、聽覺、語言、思維等智能技術在文化領域的創新應用;鼓勵、引進全國知名網絡文化企業落戶并設立研發中心;運用“互聯網+”,激活文物、遺跡等傳統文物“云端”新價值;開發、豐富各類“3D展示”“云端游”“智慧體驗”等,委員們如是說。
委員們還就推進數字文化資源標準化提出建議,認為要進一步規范、統一現有公共文化數字服務平臺網絡標準,加強數字文化館、數字博物館、數字檔案館、數字非遺展示館等標準化建設;統一數字資源采編發協作體系標準,構建地域化、專題化、個性化的綜合性文化資源目錄,以數字技術整合文化資源,使公共文化資源的傳播利用更加便捷。
圍繞推動“湖北文旅公服云”集約化建設,委員們認為,要統籌全省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建設,迭代升級“湖北文旅公服云”一站式服務平臺;圍繞數字資源生產展示和數字化服務,完善線上線下互動體驗,實現一體化、集約式運作,使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務觸手可及。
堅持面向基層,優化“文化下鄉”服務
如何深化供需對接?委員們建議,基于群眾需求建立演出團隊及演出節目信息資源庫,形成“菜單”供群眾“點單”;依托“省文藝精品創作扶持項目”等平臺引導創作更多貼近基層文化、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精品,實現“文化惠民”向“文化悅民”轉型升級;通過“云課堂”“云上博物館”“數字農家書屋”等方式,實現供需雙向發力。
緊扣如何建強文化陣地,委員們提出,要支持社會力量以捐助設施、興辦實體、資助項目、贊助活動、提供產品服務等方式,廣泛開展“文化下鄉”活動;搭建理論宣講、教育、文化、健康、體育等公共文化服務平臺;因村而異建設村史館、百姓大舞臺、文化走廊等群眾文化陣地。
強化“人”“財”保障,夯實文化惠民硬支撐
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,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至關重要。委員們建議,應放寬文化機構招聘自主權,試行“特長特招”等;推進政校企合作、產教學融合的文創人才培養新模式,實施“靶向式育才”;將網絡大V、廣告界精英、文化達人等納入縣域文創人才儲備庫;培養一批“文化創新團隊”“文藝帶頭人”,組建文化志愿服務隊伍,培育發展民間文藝團隊;解決基層文化單位人員配備、基本待遇、工作條件等實際問題。
委員們還就如何完善政策支持保障建言獻策,希望能夠設置公共文化服務專項資金,堅持政府主導、社會參與、共建共享,構建多方參與的公共文化服務投入機制;積極推出文化惠民工程“政策大禮包”,健全文創產品發展激勵機制;構建文化惠民驅動文化產業的良好格局,實現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融合發展。
(攝影:楊思穎)